
中新網河南新聞4月28日電 題:張清華:杰出的詩歌源于詩人內在的修為與境界
作者 宋云慧
談到唐詩,人們腦海里便會不自覺浮現出李白、杜甫的名字,說起李杜二人,也自會想到“詩仙”“詩圣”的尊稱。為何杜甫被譽為“詩圣”?又為何李杜二人一“仙”一“圣”?以唐詩為代表的漢語詩歌如何走向世界?
將目光聚焦到杜甫的故鄉河南鞏義,此時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已經拉開帷幕,詩人、專家學者等共襄詩歌盛舉。值此之際,帶著這些疑問,中新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、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,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。
杜甫被譽為“詩圣”,在于他通達、有信念
張清華表示,杜甫早已被先人譽為“詩圣”,這是說他已然成為了詩人中的圣人,或者是有圣人氣度與胸襟的詩人。
那么,何為圣?張清華解釋,《尚書·洪范》中說“睿作圣”,《說文》中說,“圣,通也”。后人的解釋一般都是“通達”“睿智”“于事無不通,謂之圣”。除此之外,“圣”的繁體寫法是“耳”加“口”,底下為“王”,也有解釋說“圣為形聲字,從耳,呈聲”!斑@些解釋加起來,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么杜甫為詩圣,因為他通達,同時又有信念。說的通俗一點,就是他什么都想明白了!
張清華進一步解釋,通達即杜甫詩歌“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”包含的境界!斑@兩句詩的意思就是,我既可以終老于此,早已心如止水;也可以馬上就走,立刻心潮澎湃。這一動一靜,兩個境界,完全判若兩人,相去霄壤,但在他這里居然可以‘自由轉換’。只有杜甫才能有這樣的境界!
杜甫一生堪稱坎坷,但是堅持了一種儒家所推崇的文化人格,即“修齊治平”的理想。張清華認為,杜甫是一個從詩歌中就能夠看出其修為的詩人。例如杜甫對諸葛亮“三顧頻煩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”的贊譽、《秋興八首》中蘊含的深遠情懷以及對生命的理解。
“詩圣”崇儒,“詩仙”崇道
在張清華看來,杰出的詩歌都首先是源于詩人內在的修為與境界。儒家思想是杜甫內在人格的基本支持,所以他才成為“詩圣”。而李白被稱作“詩仙”,是因為李白崇尚更多的是道家人格,是“出世情懷”,是訪道求仙的六朝詩歌傳統。
儒家文化漸漸成為中國古代“士”這一階層最核心的思想,就是因為它主張積極進取,以天下為己任。張清華說,杜甫正是在該思想的長期浸潤下,才有了他的天下情懷。
“沒有杜甫這樣作為精神范型的詩人,就很難有宋人所說的理想人格!睆埱迦A舉例,如范仲淹所言“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”,又如張載所言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!拔蚁,范仲淹和張載在說這些話時候,他們內心泛起的形象,應該首先就是屈原、杜甫這樣的詩人,所謂仁人志士。否則這樣的話語就真的成為了‘大話’!
因此,張清華認為,正是有了這樣的修為與境界,杜甫的詩有了強烈的“憂國情懷”、有了“自我修為”的人格境界、還有了關懷底層的 “人民性”。也正是因為他崇高的思想修為與境界,所以他的詩才有了“沉郁頓挫”的風格與感人至深的意境。兩者互為承載,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體。
漢語詩歌走向世界,當務之急是高質量翻譯
談及如何擴大漢語詩歌在全球的影響力,張清華直言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天地有大美而不言!彼J為,漢語詩歌的影響力問題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復雜問題。
張清華表示,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認同度,過去僅限于東亞地區,是漢語與儒家文化的輻射圈。而今隨著國力的增強,影響力自然會逐漸擴大。但是文化對于人的濡染和影響,屬于潤物無聲,不能強加于人。所以不能著急用“輸出”的方式,應該以文學自身的影響,再加上文化的鋪助,慢慢使其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認同。
“當務之急是好的翻譯,一個好的翻譯的作用,與原創的作用是一樣的,相信只要有高質量的翻譯,杜甫的詩歌一定能夠走入更多人的視野!睆埱迦A說。(完)